焙火香韻
- Franziska TEAROMA
- May 31, 2021
- 2 min read
「焙火茶」深受許多朋友的喜愛,也是非常值得探究的一門主題。

台灣代表特色烏龍茶裡:凍頂烏龍茶、鐵觀音,直到近年台東紅烏龍,都是典型的焙火茶品。而在中國,福建武夷岩茶、廣東鳳凰單欉,也隸屬於焙火茶的範疇。
在台灣其他烏龍茶品項,如包種茶、高山烏龍、東方美人茶或紅茶,也時常可見焙火的痕跡。
茶領域的知識,總是見山是山,見山不是山。
2018年我開始有意識地增加焙火茶的品嘗量與學習,原因在於發現自己茶湯沖泡口感的侷限性,並希望多接觸品賞不同的茶湯美感。
2018年底與賴彥廷老師學習沖泡炭焙烏龍茶,開始接觸沸水沖泡,雙杯品茗。所學對於焙火茶湯的美感,很是動人,也顛覆我對焙火茶的印象。
2019年,敦促自己再往工夫茶邁進,師事王介宏老師,從工夫泡的文獻切入,接觸潮州工夫泡對茶、器、水、火、沖泡技巧的講究。只能說剛剛起步,不論對器物、對茶品的講究,都是學無止盡。
這篇文章主要在記錄小結關於焙火茶的粗略概念與沖泡方式。
傳統焙火是以文文炭火,低溫且長時間(3-5日)烘烤已經乾燥的毛茶。作用在於修飾茶湯的雜味,以及賦予茶湯多一層的焙火香氣。透過炭火的遠紅外線,將茶乾內殘餘的水分揮發,達到茶葉適當的保存乾燥度,以稍事修飾與去除因水分或殘餘菁味造成茶湯的雜味。同時,高溫使茶葉表面進行梅納反應,焦糖化增添茶葉外層糖香。
泡茶的三大關鍵要素:置茶量、水溫、時間

半發酵烏龍茶,因為發酵的狀態,加上焙火工序,內涵物質豐富。這些芳香物質需要在高溫的條件下釋放。泡焙火茶,為了品嘗內涵的豐富物質,需要高溫的水溫來沖泡,大約是95度至99度。

而為了讓茶湯通透與香氣凝聚立體,保持壺溫、一泡一泡堆疊香氣是關鍵,每一泡之間時間不宜間隔過久,以免壺溫下降,茶湯味道顯得混濁。
每一泡浸泡時間與置茶量,則需要視茶葉狀態適度調整。如菁味,可減少置茶量,縮短浸泡時間。
原則上球型茶置茶量大約是壺身高度1/5~1/6,第一泡浸泡時間約50秒,第二泡縮短5秒,第三泡起每泡增加5秒,依此類推。這是原則,但實際狀況需要針對不同的茶性做調整。

沖泡焙火茶相應的器皿與用水,也是值得嘗試與探討。
焙火茶的香氣與喉韻綿長,而茶湯與杯底的香氣又因時間、溫度的轉變而有豐富的層次變化,特別是焙火適當,仍保有烏龍茶發酵花與果香的焙火茶,耐人尋味!
Comments